一、艺术与技术“和而不同”
从人们的观念看,艺术和技术是两码事。按照中国著名的辞书《辞海》的界定,“技术”是指“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而“艺术”则指“人类以情感和想象为特征的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即通过审美创造活动再现现实和表现情感理想,在想象中实现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互相对象化。”⑴也就是说,技术是人类认识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的生理、心理和思维的知识体系,人类这种知识追求通常带有理性的特点;而艺术是人类情感和想象力的审美形式的表现与创造,它通常带有感性的特点。从学科的设置看,艺术与技术是不相关的两个领域,反映了各自不同的发展规律与评价体系。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在这两个领域中活动的人们,有着不同的话语体系,不同的思维形式,甚至不同的生活习俗,正如英国兼有科学家与小说家身份的C.P.斯诺所说的,是生活在相互隔绝的“两种文化”中。
二、艺术与技术的载体
设计是人类把自己的意志施加在自然界之上,用以创造人类文明的一种活动。设计需要技术的支持,同时又需要艺术来表达情感。于是,设计也就成了艺术与技术的载体。现代技术的发展,对建筑造型产生了巨大影响,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改变了建筑创作的观念,拓展了建筑设计的方法与表现力,打破了以往单纯从美学角度追求造型表现的框框,开创了从技术的角度出发,以“技术性思维”捕捉结构、构造、设备技术与建筑造型的内在联系,将技术升华为艺术,并使之成为富于时代气息的表现手段。人类创造了建筑,而建筑又重塑了人类,这是一位历史名人的格言。我想,这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在人文技术上的,建筑是人的本质的外化,建筑体现了人性,所以,建筑才成为了一门艺术,无论人们怎么从功能上、技术上质疑这是不是艺术,可作为建筑艺术,已被划入了人文学科,设立在艺术学院,已成了不争的事实。另一方面,当然是技术上的,它开发了人类的智慧,促进了人的大脑发达,不仅使建筑逐渐变得美仑美奂,而且更为牢靠、更具有多种功能,乃至智能。技术的进步,标志着对人重塑而使其脱离蒙昧与野蛮,其意义是不可低估的。 正是基于这一格言,高技派建筑,也就在两个方面,对建筑艺术与建筑技术,进行了有力的、全方位的整合,从而形成令人耳目一新的现代格局。
三、 建筑设计中的二元性
我把建筑设计分为“技术性”和“艺术性”。“建筑构造的技术保证”是建筑二元性的技术成分;而“艺术者表现为另一种形式”,我想就是有人所说的和建筑艺术并驾齐驱的“建筑技术”元。这二元的抗争或妥协融合,形成了建筑艺术流派的分支,这个分支就是所谓的“高技派”。高技派的产生其实就是建筑艺术流派走出工业时代技术至上的误区,在艺术统领下的自然和必然出路。它在建筑的设计中坚持采用新技术,在美学上极力鼓吹表现新技术。包括战后“现代主义建筑”在设计方法中所有“重理”的方面,以及讲求技术精美和“粗野主义”倾向。表现手法多种多样,强调对人有悦目效果的、反映当代最新工业技术的“机器美”。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的成功,我想它并不在于本身对技术处理的艺术化,而是它成功诠释了技术和艺术的关系,给一时迷惑的技术在艺术中的作用成功地定位。
四、艺术与技术都把设计当成自己的载体
现代设计是艺术与技术的载体。艺术家在自己的艺术王国里,千百次地找寻艺术与技术的结合点;技术家也在自己的技术世界里,千百次地找寻技术与艺术的切入点。从艺术与技术各自的发展历史看,它们都是源于一个出发点,不论中间有着怎样的殊途,最后又不约而同地走向一个终点——创造。而设计,正是一种创造。设计,要求科学技术支持人们对事物(或者物体、产品等等)功能(物质性)的最大需要;要求艺术支持人们对事物(或者物体、产品等等)美学(精神性)的最大追求。而且这种要求还在经常不断地发生变化。于是,人类的需求,成为设计的原动力;设计,也就成为艺术与技术的载体。艺术与技术在设计这个统一体中,充分证明了它们是“不可分割的一个硬币的两面”。我们可以把它们图解如下:
需求(物质与精神)——→设计(科技与艺术)——→满足(物质与精神)
↑ ↓
满足(物质与精神)←——设计(科技与艺术)←——需求(物质与精神)
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永无止境,而且每一次循环往复,又都向更高级阶段迈进一步。这就是社会的进步、技术的发展、艺术的提高。
五、 艺术的挑战促进技术更快进步
有上述分解我们可以知道艺术总是在向技术发起挑战,也就是说,人类的精神追求,总是要求物质给予相应的支持和体现。而技术又总是以自身的进步,不断地响应着这种挑战,不断地支持和体现美的艺术(FINE ARTS)。19世纪中叶,工业革命最早的英国,迅速地成为“全球车间”(WORKSHOP OF THE WORLD),于是,为了扩大世界贸易,就有了1851年举办国际博览会的需求。博览会的巨型展厅,通过设计这个载体,把艺术与技术紧紧地拉在一起。由园艺师约瑟夫?帕克斯顿(JOSEPH PAXTON)设计的展览大厅,后来被人们称为“水晶宫”的建筑,就成了艺术向技术挑战的杰作。技术也很快回应了这一挑战。当时,钢铁和水泥已经大量生产,正好为建筑提供新材料并促进技术革新,使建筑走向具有前所未有的面貌——工业化生产,装配式施工。因此,一座新设计、新工艺、新材料的水晶宫展现在人们面前。
水晶宫对世界近现代建筑史,乃至工业设计史,影响极大,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工业化产品,表现了工业化生产的定型化。这种生产上的定型化,必然要求设计上的标准化。各个立面只显示出必不可少的结构,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多余的装饰,从设计思想到制作安装,突破传统建筑观念,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体现初期功能主义风格的重要作品。水晶宫的出现,预示了20世纪设计的三大发展方向:机器成为风格的塑造者;技术作为新建筑、新产品、新材料的直接来源;非建筑师取代建筑师的地位,成为建筑风格的革新者。水晶宫成了现代设计的代表作,以至于我们今天还常常以它为案例,谈现代主义、功能主义、结构主义等等的发生与发展。然而,然而我个人认为水晶宫的确是艺术与技术通过设计这个载体产生的不朽艺术作品。
但是,在此之后人们很快就陷入新的追求当中,于是,到了1977年,法国蓬皮杜文化中心建成,这是艺术向技术挑战的更高阶段。这种挑战也许预示着现代艺术走向新生,或许也预示着技术在创造艺术。
蓬皮杜文化中心是一座由钢管和玻璃管构成的庞然大物,特别引人注目。蓬皮杜文化中心,是一个容造型艺术、建筑艺术、城市规划艺术、影视、文学、音乐、舞蹈,以及其它种种最现代化的表现手段于一身的杰作。它的每一层都有7500平方米宽阔的面积,整座建筑上下均衡,占地一公顷,由13根立柱和84根长48米,重72吨的钢梁构成桁架。建筑物前留有面积达一公顷的空地,周围的楼房经过精心修整,恢复了18世纪的原来面貌。文化中心门前的空场地呈坡形,可容纳自发性的娱乐活动及露天表演,使传统的街头艺术得以恢复,成为卖艺者自由活动的“天堂”。
蓬皮杜文化中心不仅内部设计、装修、设备、展品等新颖、独特、具有现代化水平,它的外部结构也同样独到、别致、颇具现代化风韵。这座博物馆一反传统的建筑艺术,将所有柱子、楼梯及以前从不为人所见的管道等一律请出室外,以便腾出空间,便于内部使用。整座大厦看上去犹如一座被五颜六色的管道和钢筋缠绕起来的、庞大的化工厂房,在那一条条巨形透明的圆筒管道中,自动电梯忙碌地将参观者迎来送往。如果说卢浮宫代表着法兰西的古代文明,蓬皮杜文化中心便是巴黎现代化的象征。
这又是艺术向技术进行的一次挑战,技术也再一次用新材料、新技术响应了艺术的挑战。同时,设计也满足了人类求新、求变、求异的心理。这种“多米诺骨牌”式的满足,依靠的仍然是艺术与技术的合力。
六、艺术与技术联手打造新纪元
我们不难发现,真正的技术,不过是实现建筑艺术表现手法的一个技术保障,新的技术提供新的表现手法,它是刺激新的设计理念和思想的生力军,但终究还是归于建筑文化艺术的表现形式,不能独立于艺术之外。建筑的文化艺术,也应该驾御新技术的发展,开拓新的疆界和领域!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艺术已经融入技术之中,技术也披上了艺术的盛装。无论是艺术,还是技术,在今天这个大融合的时代,谁也离不开设计。它们必须通过设计这个载体,来完成它们自身无法实现的梦想 。
参考资料:
《 也论建筑设计中技术与艺术》 山西出版社 刘建军。
《中国建筑技术与艺术》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潘金华
《谈艺术与技术之和》 清华大学出版社 郭镇
《 对艺术与技术的思考》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李保传
《艺术概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孙美兰
安徽新华电脑学校专业职业规划师为你提供更多帮助【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