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一词在英语中最初为“Physical Distribution”(简称PD),1915年由美国营销学家阿奇·萧在其著作《市场流通中的若干问题》中首次提出。对PD明确的定义最早则是由美国市场营销协会于1935年在《市场营销用语集》中做出的:“物流(PD)是包含于销售之中的物质资料与服务从生产地点到消费点流动过程中伴随的种种经济活动”。至此,产生了第一个得到普遍认同的物流定义,此前的时期因此被物流研究界称为物流概念产生的早期阶段。
1963年成立的美国物资配送管理协会(NCPDM)对PD进行过多次定义,到1976年修订为:“所谓物流,就是产成品从生产线的终点有效地移动到消费者手里的广范围的活动,有时包括从原材料的供给源到生产线的始点的移动”,并列举物流活动的多种要素,即货物运输、仓库保管、装卸、工业包装、库存管理、库址选择、订货处理、市场预测、顾客服务。该定义延伸了物流的范围,不但包括销售物流,还可包括供应物流(又称采购物流),强调物流的有效管理性。
在引入物流概念之前,日本把与商品实体流通有关的业务统称为“流通技术”,1956年经过对美国的实地考察,把“流通技术”亦改称为“Physical Distribution”,并得到广泛应用。1964年,日本召开了经济审议会的流通分科会,会上决定采用PD方式以改善流通问题,池田内阁的五年计划制定小组成员之一平原在谈到这一术语时强调,将其改为“物的流通”可能更好。于是自1965年开始,日本在政府文件中正式采用“物的流通”这一提法,简称“物流”。1981年,由日本日通综合研究所编著的《物流手册》对物流进行了更为明确的定义:“物流是物质资料从供给者向需要者的物理性移动,是创造时间性、场所性价值的经济活动”。从其范畴来看,物流应包括包装、装卸、保管、库存管理、流通加工、运输、配送等各种活动。
含有“物流”之意的另一个英文单词是Logistics。1905年美国陆军少校琼西·贝克尔曾把Logistics称为关于军队移动与供给的战争科学之一,在其所著的《军队和军需品运输》一书中首次较为完整地提到Logistics概念:“关于军队调动及设备移动与供应相关的作战艺术的分支成为后勤(Logistics)”。由此可见,Logistics的原意是后勤,来源于战时对如何提供最佳的军事物资供应组合以保障前线需要的考虑,是指军队为维持战争进行而开展的对所需人员和物品进行保障的后勤系统。二战期间,美国在军队后勤保障供应系统中成功地运用了Logistics技术,用Logistics一词表达的“物流”概念开始形成。
20世纪50年代,通用汽车公司首次引入Logistics概念,把军事领域的Logistics作为新的管理思想、理念和技术引入到企业经营管理中。随后,西方工业发达国家将Logistics广泛用于管理实践,Logistics逐渐成为物流的代名词,并延续和流传于世界各国。此时Logistics概念及理论的发展融入了运筹、管理及优化的思想,将研究视角定位在整个供应链上,涉及供应、采购、生产、运输等供应链的全部环节。相比之下,PD只描述分销物流,只是Logistics的一部分,Logistics比PD包括的范围及涉及的活动更为广泛,更加切合当时物流发展的实际情况,是一种适应新时期、适用于社会经济中所有部门的集成化、信息化、一体化的物流管理理念。
1985年,美国物资配送管理协会(NCPDM)更名为美国物流管理协会(CLM),将物流的名称从“Physical Distribution”改为“Logistics”,并将其定义为“以满足顾客需要为目的,对货物、服务及相关信息从起源地到消费地的有效率、有效益的流动和储存进行计划、执行和控制的过程”。Logistics涉及的范围已突破商品流通的范围,把物流活动扩大到生产领域,物流已不仅仅从产品出厂开始,而是包括从原材料采购、加工生产到产品销售、售后服务,直到废旧物品回收等整个物理性的流通过程,Logistics的物流概念成为世界公认的物流标准用语。
1992年、1998年和2001年,美国物流管理协会曾三次对物流定义进行修订。2005年1月1日,该协会正式更名为美国供应链管理专业协会(CSCMP),这无疑揭示了21世纪国际物流发展的主流趋势——供应链整合管理。随着信息技术、计算机与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物流外包和第三方物流的产生,进一步促进了物流专业化、技术化和集成化,供应链在企业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供应链管理已经成为企业普遍的运营实践模式。
我国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引入并认识“物流”这个概念的。1979年6月,我国物资工作者代表团赴日参加第三届国际物流会议,在考察报告中第一次援引并使用了“物流”这一术语。1989年4月在北京召开的第八届国际物流会议结束后,“物流”一词在我国才日益推广开来,但由于政府和企业对物流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不强,导致我国的物流研究始终不成体系。直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改革开放的日见成效,特别是电子商务和信息技术的普遍运用,使我国的物流业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社会各界对物流概念和理论的研究也愈加广泛而深入。2006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流术语标准(GB/T18354-2006)》中将“物流”定义为:“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现有机结合。”
2.2 现代物流概念的产生
随着贸易自由化的发展、全球市场的成长和融合、信息技术与通讯技术的飞速进步,世界各国的经济越来越成为统一的整体。在全球市场范围内生产经营、获取利润的经济实体为实现竞争优势、增加利润,必须在这个全球化的大市场内统筹资源,安排生产以及流通活动。此时物流本身已超出纯粹的商业活动,它在全世界影响着从生产到生活、从经济到政治乃至文化的各领域,物流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显著,可以说现代经济水平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物流水平。
在此时代背景下,我国的不少学者提出了要区分“传统物流”概念与“现代物流”概念的观点,这与“物流”一词的英文从“PD”到“Logistics”的演进一脉相承。
由PD向Logistics的演变不仅仅是换个词汇的问题。物流作为一种管理方式、一个系统,其精髓在于整合,整合的结果是使分散的、混沌而无秩序的状态走向一体化、有秩序的状态,整合对象范围的宽窄、要素的多少决定着系统化的程度。PD只实现了产成品销售领域的物流整合,而Logistics将整合的范围扩展到原材料的采购、供应和生产制造领域,整合对象除了有形物品外,还扩展到了信息。物流概念的演变反映了对于物资流动相关的活动从个别管理到系统管理,由简单系统管理到复杂系统管理的变化过程。从美国物流概念演变过程还可以看出,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对物流服务要求是不一样的,生产力水平每达到一个新的高度都会有新的物流服务需求与之相对应,美国物流概念内涵的不断扩展充分说明其物流理论研究是为行业发展服务的。
有一点要关注的是,目前在日本物流界仍然是日文汉字的“物流”与英文的“Logistics”并用,这是因为有些人认为两个用语的意思并不完全相同,出发点和侧重面也有一定差别。PD即日文汉字的“物流”,是侧重运输、保管、包装、装卸以及信息活动本身,而Logistics侧重于对物流的管理,所以有人主张把PD翻译成“物流”,把Logistics翻译成“物流管理”。有的物流学者则认为,从内涵上应将PD理解为传统物流,将Logistics理解为现代物流。从传统物流与现代物流的角度理解PD和Logistics是有一定道理的,尽管这样的理解仍然不够全面,但从PD和Logistics的历史演进过程看有一定的关联和继承性。
“传统物流”与“现代物流”是我国学者为物流概念提出的一种二元观表述。自1979年我国从日本引进“物流”这一名词到1984年成立民间的中国物流研究会,无论政府文件还是学术文献中都没有出现传统物流与现代物流的概念。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才相继出现《现代综合物流管理》、《现代物流学》、《现代物流与配送中心:推动流通创新的趋势》、《中国现代物流研究》等著作。特别是1999年在北京召开了由国家经贸委与世界银行共同举办的“现代物流发展国际研讨会”,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吴邦国同志指出:现代物流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并要求“中国物流要实现跨越式发展”。2000年召开了由国家国内贸易局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共同举办的“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国际研讨会”,自此,“现代物流”一词开始在全国广泛使用。
2001年3月,国家经贸委等六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现代物流泛指原材料、产成品从起点至终点及相关信息有效流动的全过程。它将运输、仓储、装卸、加工、整理、配送、信息等方面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供应链,为用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性服务。”《意见》认为“我国现代物流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与先进国家相比尚有很大差距,但市场潜力和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加快我国现代物流发展,对于优化资源配置,调整经济结构,改善投资环境,增强综合国力和企业竞争能力,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与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我国经济体制与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具有非常重要而深远的意义。”自此,我国“现代物流”产业开始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综观国内外理论界与实业界对物流与现代物流概念的诠释、研究历程,可以看出人们对二者的认识有三个层次:
一、物流层次:物流要素包括运输、仓储、搬运装卸、包装、流通加工、分销及配送、信息处理等方面,这些都是物流的外在表现形式。根据物流在供应链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可分为供应物流、生产物流、分销物流、销售物流、回收物流以及废弃物流等。
二、现代物流产生层次:随着物流的专业化程度日益提高,制造业企业更倾向于将物流业务外包,第三方物流产生并迅速发展,社会化成为物流的发展趋势。此时,“物流是第三利润源泉”、“物流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两大观点构成现代物流的理论基石,现代物流理念开始关注物流作业全过程的控制与管理。
三、现代物流发展层次:企业经营环境不断变化,传统企业管理模式开始失效,信息经济时代要求企业集成化管理、物流集成化运作。此时企业与企业倾向于组成供应链,供应链中,每个企业仍保持自己的核心业务,使得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和专业化。具有产业关联性的供应链上的企业群组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纽带,实现了既整合企业内部资源、又充分集成企业外部资源的目的。人们对现代物流的认识更加深刻,企业组织模式的改革、业务流程的再造或更新、知识经济特性等方面在现代物流理念中逐渐凸现。
现代物流是传统物流的提升与拓展,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传统物流只提供简单的位移,现代物流则提供增值服务;二、传统物流是被动服务,现代物流是主动服务;三、传统物流实行人工控制,现代物流实施信息管理;四、传统物流无统一服务标准,现代物流实施标准化服务;五、传统物流侧重点到点或线到线服务,现代物流则侧重构建全球服务网络;六、传统物流是单一环节的管理,现代物流是整体系统优化。
安徽新华电脑学校专业职业规划师为你提供更多帮助【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