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业内资讯 > 爱康网:医药eLong?

爱康网:医药eLong?
2007-10-15 08:14:11  作者:zhengycn摘录  来源:
  成立伊始,人们就已在讨论爱康和携程、eLong模式的相似性:同样是以网络为平台,同样实行会员制,同样不经营任何实体、只做桥梁和管理;所不同的只是携程、eLong是机票、酒店等旅游产品的中介,而爱康连接的是医疗机构、健康顾问。它俨然是医药领域的携程网。

  然而世事变幻,如同携程网开始组建属于自己的线下旅行社,爱康网也偏离了当初不拥有任何医疗机构的道路,2006年10月虽然已经与300多家医疗机构建立了合作网络,但是爱康还是开始了收购行动,第一个对象就是北京庇利积臣门诊部。爱康的理由或许更加充分,相对于高度竞争的旅游行业,医药领域在中国仍然多有进入门槛,“大型公立医疗机构往往人满为患,哪儿还用得着第三方给它们提供预约信息?”

  从“鼠标+水泥”或许将慢慢走向鼠标控制水泥?

  回归

  张黎刚如此解释做爱康网的原因:“我只是选择了最熟悉的领域。”尽管很多人猜测,这位eLong的创始人心里仍憋着一股劲,要把爱康网做成行业第一。因为“没能把eLong做成行业第一是他最大的遗憾”,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

  1999年张黎刚和唐越、黄飞燕、陈人忠4人创办eLong。此后包括与酒店签约,与航空公司、机场、银行、电信公司等合作发行联名卡等业务模式都是这个核心团队操作的。张黎刚对这套模式显然非常熟知。他也说过,即使不做爱康,在很多领域把IT和传统行业结合在一起的垂直网站都有成功的可能。网络作为提供管理、服务的平台,“是最佳载体”。通过这样一个平台聚集一定量的用户,再去收购线下的机构,就可能马上产生现实收入。

  这段创业经历,给予张黎刚的好处是“爱康从来没有缺过钱”。2003年医药领域的投资尚未成为投资主流。“以前做eLong时要飞去美国见投资人,每次都要精心地准备商业计划书”,而在爱康融资时,“从来没有做过商业计划书,每次都是投资人叫去的。”

  但把eLong模式嫁接到医药领域,对张黎刚而言似乎也在情理之中。当年张朝阳创办搜狐,写信让张黎刚回国,此时的张正在哈佛攻读生物医学博士。2002年年初,张黎刚在哈佛时的几个教授恰巧又问他有没有兴趣在中国创立一个有关生命科学的公司。当时的方案是他跟3位哈佛教授成立一家控股公司,但后来选择控股了

上海医药生命科学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但在进入的3个月之后,张黎刚就坐不住了,“一两种药品的成功并不能改变人的生活状态”,而他倾心的事业是那种能改变的。或许冥冥中,最终还是要他走向爱康这样的模式。

  实际上在爱康之前,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些大中城市,已经有不少顶着“健康管理”名号的公司出现,有的甚至已经存在多年。但张黎刚指出,这些机构“大多是以医疗机构为依托建立的,实际上只是单家医疗机构的VIP服务机构”。这与他设想中以网络为平台,为大众提供健康医药超市全然不同。

  机缘

  爱康网的创办,起于2003年9月一班由北京飞往成都的飞机。乘坐这个航班的张黎刚看到了一本健康杂志,其中一篇文章提议女性记健康日记。一直学习的张黎刚一下就想起了美国的健康管理产业。“很多人以为美国最赚钱的是IT,其实是健康医疗,占到GDP的14%。”而回过头来看中国,这个比例还不到2%。

  他认为健康管理在国内还是一个空白点。中国人普遍在生病的时候才去找医生,在这个过程中也存在极大的信息不对称,一些

医院门庭若市,而更多的医院常常过于冷清。很多人处于亚健康状态以及可能发病的高危状态,但不知道该去找谁。而在美国,20%的慢性病患者占用了国家80%的医疗资源。张黎刚认为中国正在慢慢寻找一些关于慢性病的解决方案。因此他认为,健康管理将是中国“继互联网之后的下一个金矿”。

  据了解,健康管理包括了收集服务对象个人健康信息,根据这些信息进行患病危险性的健康评价,再由此对个人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通过行为纠正改善健康。

  然而这是否是张黎刚的一厢情愿呢?也许这种模式很好,但在中国却并没有消费群。张黎刚认为,中国正在形成的中产阶级,有可能愿意每年缴纳几万甚至数十万元的费用来换得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有人认为假使中国也如国外般人人都拥有私人医生,那么爱康基本就无法萌芽。但现实是在国外,医生只要获得行医执照就可以在工作之外自由出诊,而中国的医生不行,往往是归属于某个医院,这就给爱康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机会。

  现实到现在看来,还是站在张黎刚这一边。从2004年2月正式注册开始,爱康的发展“快”得超过了张的计划。原本他打算公司第一年发展1万名会员,“但数字早就超过了”。而国内的一些保险公司也和爱康探讨合作模式,这些保险公司希望把爱康的“健康管理”送给自己的客户。  


安徽新华电脑学校专业职业规划师为你提供更多帮助【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