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原文在这里:
http://digitalmars.com/d/dcompiler.html
在这里有一篇翻译文章:
http://sofire.javaeye.com/blog/111667
不过,主要是关于windows的;我更关心Linux下的使用。
顺便看看两者有啥区别。
相关文件
注意:
Linux的dmd配置文件是dmd.conf
Windows的配置文件是sc.ini
- /dmd/bin/dmd D 编译器的可执行文件
- /dmd/bin/dumpobj Elf file dumper
- /dmd/bin/obj2asm Elf文件反汇编器
- /dmd/bin/dmd.conf 全局配置文件(复制到 /etc/dmd.conf)
- /dmd/lib/libphobos.a D运行库(复制到 /usr/lib/libphobos.a)
DMD的安装
[list=1]
- 下载dmd程序:http://ftp.digitalmars.com/dmd.zip,解压到~/dmd目录
- 复制dmd.conf文件到/etc目录
- cp ~/dmd/bin/dmd.conf /etc
- 给下面的文件添加执行权限
- chmod u+x ~/dmd/bin/{dmd,dumpobj,obj2asm,rdmd}
- 把~/dmd/bin添加到PATH环境变量;或者把它们复制到/usr/local/bin目录下(不要只复制可执行程序)
- 复制库文件到/usr/lib目录
- cp ~/dmd/lib/libphobos.a /usr/lib
[/list]
以上安装过程比较简单,只有PATH环境变量设置正确了,就应该没有什么问题
编译参数和开关
命令的格式:
- dmd files... -switches...
[Windows]支持以下类型的文件:
- Extension File Type
- none D source files
- .d D source files
- .di D interface files
- .obj Object files to link in
- .lib Object code libraries to search
- .exe Name output executable file
- .def module definition file
- .res resource file
[Linux]支持以下类型的文件:
- Extension File Type
- none D source files
- .d D source files
- .di D interface files
- .o Object files to link in
- .a Library files to link in
好像不支持.so文件--这一点不肯定
编译开关之一
- -debug
- 编译调试代码
- -debug=level
- 编译调试代码:code <= level
- -debug=ident
- 编译调试代码:标识符为ident
- -version=level
- 生成版本代码:>=level
- -version=ident
- 生成版本代码:==ident
- -unittest
- 编译单元测试代码(还有断言)
- -cov
- 添加覆盖率分析指令;运行程序后,会生成.lst文件
- -release
- 生成发行版本;会去掉契约和断言等信息
-debug / -version
debug、version的使用方法很相似
- //debug.d
- import std.stdio;
- void main()
- {
- debug { writefln("debug"); }
- debug(1) { writefln("debug(1)"); }
- debug(2) { writefln("debug(2)"); }
- debug(ERROR) { writefln("debug(ERROR)"); }
- debug(WARN) { writefln("debug(WARN)"); }
- version(HOME) { writefln("version(HOME)"); }
- version(BUSINESS) { writefln("version(BUSINESS)"); }
- version(WINDOWS) {} else { writefln("version(!WINDOWS)"); }
- }
编译并运行之:
- # dmd -debug -run debug.d
- debug
- debug(1)
- version(!WINDOWS)
- # dmd -debug=1 -run debug.d
- debug
- debug(1)
- version(!WINDOWS)
- # dmd -debug=2 -run debug.d
- debug
- debug(1)
- debug(2)
- version(!WINDOWS)
- # dmd -debug=ERROR -run debug.d
- debug(ERROR)
- version(!WINDOWS)
- # dmd -debug=WARN -run debug.d
- debug(WARN)
- version(!WINDOWS)
- # dmd -version=HOME -run debug.d
- version(HOME)
- version(!WINDOWS)
- # dmd -version=BUSINESS -version=WINDOWS -run debug.d
- version(BUSINESS)
-unittest
- //unittest.d
- import std.stdio;
- class A
- {
- int i;
- this(int v) {
- i = v;
- }
- unittest {
- A a = new A(1);
- assert(a.i == 1);
- assert(a.i != 0);
- }
- }
- int add(int a, int b)
- {
- return a - b;
- // 这里没有unittest
- }
- void main()
- {
- // 这里没有unittest
- }
- unittest {
- assert(add(1, 2) == 3);
- }
先正常编译,没有语法错误:
- # dmd -run unittest.d
再编译单元测试代码
- # dmd -unittest -run unittest.d
- Error: AssertError Failure unittest(30)
30行有错误?add函数写错了:(
-cov
看看覆盖率分析选项:
- //cov.d
- import std.stdio;
- void main()
- {
- for (int i; i < 2; i++)
- {
- if (i < 5)
- writefln("i < 5");
- else
- writefln("i >= 5");
- }
- }
编译并运行:
- # dmd -cov -run cov.d
- i < 5
- i < 5
得到覆盖率分析文件:cov.lst:(注意:编译完并不会有这个文件;运行程序后才会生成)
- |//cov.d
- |import std.stdio;
- |
- |void main()
- |{
- 6| for (int i; i < 2; i++)
- | {
- 2| if (i < 5)
- 2| writefln("i < 5");
- | else
- 0000000| writefln("i >= 5");
- | }
- |}
- cov.d is 75% covered
第6行运行了6次--自己算算是不是;
第11行运行了0次--搜索000000字符串,就能轻松找到没有覆盖到地方;
更多详情参考:http://digitalmars.com/d/code_coverage.html
-release
用法很简单,不举例了
编译开关之二
- -D
- 生成文档
- -Dddocdir
- 把文档生成到docdir目录;注意是 -Dd
- -Dffilename
- 指定文档的文件名;
编译命令很简单:
- dmd -D debug.d
关于文档的更多信息参考:http://sofire.javaeye.com/blog/111881
编译开关之三
- -H
- 生成.di接口文件
- -Hddir
- 把接口文件生成到dir目录;注意是 -Hd
- -Hffilename
- 指定接口文件名;注意是 -Hf
关于接口,看一段翻译:
当处理源文件中的import声明时,编译器会搜索import对应的源文件,从中提取出需要的信息。
编译器同时也会搜索D接口文件,D接口文件中只包含模块中需要导入的内容,而不是整个模块。
使用D接口文件的好处是:
D接口文件更小,和D源文件相比处理起来更快。
可以隐藏源代码。比如以接口文件和object库的方式提供源程序,而不是提供全部源代码。
D接口文件可以在编译D源文件时用-H开关创建,D接口文件的后缀是.di。
当编译器分解import声明时,搜索寻找.di形式的D接口文件,再寻找D源文件。
D接口文件有点和C++头文件相似,但这不是必需的,它不属于D语言,只是编译器的一个功能,只是用来优化程序的构建。
dmd -H生成的接口文件包括了源代码;只是去掉了注释,断言等信息;具体怎么回事,待弄明白了再来改这里(TODO)
编译开关之四
- -c
- 只编译,不链接;简单点说就是只生成.o文件,不生成可执行文件
- -Ipath
- 指定import路径;多个路径之间用分号(;)分割;允许有多个-I,并按照-I指定的路径顺序进行搜索
- -Jpath
- 指定D源程序中import表达式的搜索路径;多个路径之间用分号(;)分割;
- 允许有多个-J,并按照-J指定的路径顺序进行搜索
- -Llinkerflag
- 把linkerflag传递给连接程序(linker),比如: -L-L/usr/lib
- -o-
- 不生成.o文件,一般和-H、-D一起使用
- -offilename
- 指定输出文件名;可以是可执行程序,也可以是其他文件;注意是:-of
- -odobjdir
- 把.o文件生成到objdir目录;默认是生成到当前目录;注意是:-od
- -op
- 默认生成的object文件(.o)会在当前目录;添加-op参数则会生成到源文件所在目录
-c
- dmd debug.d # 生成debug可执行文件
- dmd -c debug.d # 生成debug.o文件
dmd编译器默认是编译成.o文件后,再和其他库连接成可执行文件;
某些情况下不需要编译成可执行文件,比如没有main函数--也编译不成
这时就可以只编译成.o文件
bud等程序build工具,可以自动判断文件是否有main函数,并生成相应的文件;
但dmd编译器不是这样的;所以,熟悉了dmd编译器后,可以只使用bud等工具来编译程序
-I / -J
- import std.stdio; // -I
- void main()
- {
- auto b = import("x.d"); // -J
- }
自己体会它们的用途吧:)
注意:如果在搜索路径下有同名文件的话,可能出现奇怪的问题;避免出现这种情况,或者改变参数的顺序
-Llinkerflag
一般是-L-L 和 -L-l参数,指定lib路径和库文件
比如:-L-L/usr/local/lib -L-lsqlite3
对linker不熟悉,回头在详细写这块
-o-
如果只想生成文档,连.o文件都不想要;则-o- 就是你想要的了
-offilename
默认情况下,是根据源文件名来确定后续文件的文件名;
比如foo.d 会生成 foo.o 与 foo 文件;
通过-of参数可以改变输出文件的名字:
dmd -ofbar.exe foo.d
它不会自动添加后缀:
dmd -c -ofbar foo.d
生成文件是 bar,而不是bar.o,这可能不是你想要的
-odobjdir -op
.o文件默认生成在当前目录下;
-od 是指定生成目录,-od.和默认相同
-op 是把.o生成到源文件所在目录
具体生成到什么目录下,就看自己的爱好了;
喜欢干净,就用-od吧;对了,-run参数能生成更干净的代码;)
编译开关之五
- -O
- 优化生成的代码,使程序运行得更快
- -g
- 添加调试信息
- -gc
- 添加C风格的调试信息(为旧的gdb)
- -inline
- 用内联函数的方式进行优化;相当于C的inline
- -fPIC
- 生成位置无关代码
- -d
- 允许废弃的特征
- -profile
- profile the runtime performance of the generated code
- 参见:http://www.digitalmars.com/ctg/trace.html
这几个参数,要么很简单,要么不懂含义;也懒得去研究具体的意思了。
其中的-g参数涉及到使用调试器;我喜欢用writefln调试;唉,回头再研究吧。
编译开关之六
- --help
- 打印帮助
- -quiet
- 安静模式,不输出无关紧要的信息
- -v
- 显示编译细节
- -w
- 显示编译警告
编译开关之七
- -run srcfile args...
- 编译,链接,然后运行程序srcfile;args...(到命令行结束)都是程序的参数;
- 它不会保留.o和可执行程序(No .o or executable file is left behind)
文章开始就有怎么使用的例子
需要注意的是参数的顺序,因为很多写法都是错误的,正确的是:
- dmd 相关文件 编译开关 -run 含main的源文件 程序参数1 程序参数2
各种参数放在-run前面,然后是含有main的源程序,再后面的内容会全部传递给运行程序,作为参数
链接Linking
在dmd编译成功后,它会再调用连接程序;用-c参数可以不进行连接
连接的实际处理程序其实是gcc;这样能保证和gcc编译的模块兼容
环境变量
CC
默认是用gcc进行连接,可以通过设置CC环境变量,使用其他连接器
DFLAGS
The value of DFLAGS is treated as if it were appended to the command line to dmd.
没有弄明白它是怎么回事;(
dmd.conf初始化文件
dmd会按照下面的目录顺序查找
- 当前工作目录
- 环境变量HOME指定的目录
- dmd命令所在目录,即bin目录
- /etc目录
dmd.conf的内容看起来像这样:
- ; dmd.conf 是dmd的配置文件
- ; 分号是注释符号
- ; %%包含的名字会用相应的环境变量替换
- ; %@P%会被本文件的路径替换,即dmd.conf文件所在路径
- [Environment]
- DFLAGS="-I%@P%/../src/phobos"
- DDOCFILE=candydoc/proj.ddoc
格式是 NAME=value;NAME即使是小写,也会被处理成大写;
里面的DFLAGS的值会覆盖环境变量指定的值
和Windows版本的区别
- 字符串文章量是只读的;对它写会导致段错误
- 配置文件是dmd.conf,而不是sc.ini
- Windows有一个@cmdfile开关
- Windows有一个-nofloat开关
- 环境变量上有些不一样
总结:
和gcc比起来,参数少多了 ;)
虽然可以用bud进行编译,但理解dmd还是必要的。
反正也不复杂,花点时间学习一下还算值得。
安徽新华电脑学校专业职业规划师为你提供更多帮助【在线咨询】